廬陵文化生態園。李軍 攝
初秋的清晨,市民漫步市中心城區后河之濱,清風徐徐、波光粼粼,鳥兒歡快地歌唱。
夜幕降臨,在后河·夢回廬陵景區,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青磚黛瓦、人聲鼎沸的能仁巷,歷史的光影、后河的風光、記憶的味道激情碰撞,彌漫著濃郁的煙火氣。
為護一城活水、清水、秀水,我市前后歷經20年,對中心城區后河水系進行綜合治理。如今,這里水清河暢、魚翔淺底,岸綠景美、活力四射,猶如一條“金腰帶”,點綴了無限好風光,點亮了城市夜經濟,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在廬陵大地徐徐鋪展。
我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奮力推進贛江中游生態經濟帶建設,持續在生態建設上求突破、在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上走前列。
推進生態綜合治理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天生麗質,用于形容吉安“生態綠”并不為過。
蘇軾筆下“巍巍城郭闊,廬陵半蘇州”的絕美和驚艷,藏在廬陵風物里。明朝內閣首輔李東陽寫下“萬家深樹里,聞是吉州城”詩句,盛贊吉安山水自然。時空穿越,風采依然。目前,我市森林覆蓋率達67.7%,全境入選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是國家無廢城市試點、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重點城市。
天生麗質,也需后天呵護。
“快點,去晚了人更多!”自7月開園以來,前往安??h起鳳山福海公園打卡,成為當地眾多群眾的休閑首選。這里有“吃住行游娛購”一站式服務,有800多米長的水滑道,還有水上樂園,是該縣城市旅游新“引爆點”。
誰能想到,這里曾是礦山開發后留下的“城市傷疤”。
老傷疤變新風景的背后,是大寫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安福把礦山綜合治理作為縣委、縣政府“一把手工程”,整合項目資金、財政資金、企業資金,統籌縣城西北片區生態修復與城市新區改造項目建設,對礦區原有污染企業進行搬遷或拆除,實施起鳳山廢棄礦山公園化建設,并以此為輻射點,將安福城區、武功山、羊獅慕景區串珠成線,打造區域特色生態長廊。
從廢棄礦山到網紅景區,福海公園成為全市礦山綜合治理的典范之作,入選“2023年江西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我市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強化系統治理,強化污染防治攻堅,引入大氣污染防治專家團隊,深入實施國土綠化、森林質量提升行動,推行“行政河長+民間河長+企業河長”三河長機制,推進幸福河湖建設,讓吉安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為系統解決城市內澇、雨污混流問題,我市計劃投入近60億元,大力實施中心城區雨污管網及配套設施三年攻堅行動,改造管網672公里。
為讓54568株古樹名木蒼翠如昔,我市“一樹一檔”掛牌保護,“一長兩員”日常巡護,“一樹一策”科學救護。
精心呵護下,吉安綠水青山越來越美。1月至6月,我市監測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100%,國家考核斷面水質排名全省第二,省監測斷面水質排名保持全省第一。市中心城區空氣優良天數比率為98.3%,全省設區市排名第二。
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拓寬“兩山”轉化通道
上饒銀行向泰和縣發放“砂石貸”1.5億元,贛州銀行向遂川縣投放全省首筆碳匯收益權質押貸款500萬元。
近年來,我市深化綠色金融產品改革,構建生態產品金融服務體系,創新推出與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相掛鉤的“GEP貸”“碳匯收益權質押貸”等綠色信貸產品。“買賣空氣”,從傳說成為現實。
生態價值逐漸量化——吉安搶抓被列入省級GEP核算試點市的機遇,對全市及各縣(市、區)生態資源分布、總量、功能量、價值量進行精準核算,建立市、縣一體的GEP核算數字化服務平臺,在全省率先形成市縣兩級、三個年度的GEP核算成果,全市2018年、2019年、2020年GEP價值總量分別達到當年GDP的3.05倍、2.59倍、2.7倍。
“兩山”轉化強力推進——在全省率先制定出臺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意見、實施方案,把“兩山”轉化改革列入全市大改革引領大發展重點改革項目,出臺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方案,成立改革專項推進工作組,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工作納入各縣(市、區)及市直單位年度綜合考核指標體系。
我市印發《吉安市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方案》,完成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然資源所有權首次登記通告,制定水權交易工作方案,新干縣水權交易試點順利通過水利部驗收;推動螺灘水利水電中心與江西明盛紙業有限公司完成全市首起水權交易,交易量30萬立方米;制定《吉安市林業碳匯項目實施方案》,初步測算全市林業碳匯可開發面積1380萬畝、預計年收益66億元。
“兩山”轉化通道,在吉安越來越寬。
井岡山市創新“碳匯+司法”機制,通過省綜合環境能源交易系統完成了全省首例自愿認購碳匯替代性生態修復。
吉州區以建設“低碳家園”為核心,將竹筍巷打造成全省首個舊改低碳試點小區,并被列入全國綠色低碳典型案例。
吉安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資源地理研究所聯合創立“中科生態環境研究院”,并作為牽頭單位組建江西省紅壤農林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與省科學院、省農科院、江西農業大學等聯合成立“國家紅壤改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打造南方紅壤丘陵示范樣板。
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激蕩綠色發展動能
發展的每一步,都在取舍。
一邊是集聚成勢的傳統皮革產業,一邊是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現實需要。何去何從?幾年前,永新縣站在這樣一個十字路口。
誠然,減法不易。
經過深思熟慮,永新下定決心、作出抉擇:推動首位產業轉軌、重點產業轉型、傳統產業提升。
陣痛過后是生機。
該縣搶抓京九(江西)電子信息產業帶發展機遇,將電子信息產業扶上“首位”,讓曾經的“龍頭”——皮制品轉型向新材料產業發展;出臺系列優惠政策,配套巨聯環保、翔思新材料等上下游企業,形成“原材料供應——生產加工——廢水處理”循環發展體系,打造出一條生態超纖綠色新材料產業鏈;推動藥化產業向集約型、效益型邁進,落戶當地近20年的肯特化學完成易地搬遷和技改擴能,實現生產數字化、智能化,達產達標后可實現年產值10億元,是技改之前的5倍。
市第五次黨代會提出,依托吉泰走廊,沿昌吉贛高鐵、五百里贛江“一廊兩線”建設贛江中游生態經濟帶。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推動吉安依托吉泰走廊打造贛江中游生態經濟帶”赫然醒目。
贛江中游生態經濟帶,吉泰走廊“升級版”,以吉安10%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市56%的電子信息企業數量和80%的產業總量。
從“一條走廊”到“一廊兩線”,從市級戰略上升到省級戰略,贛江、生態、經濟,每一個關鍵詞都指向鮮明:這是吉安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是經濟增長帶、綠色生態帶、鄉村振興帶、民生幸福帶,必將以一帶之光為全域高質量發展添彩。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蘊含在每一個環節。
全力加快“井岡山”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著力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樣板市;
堅持招大引強和“老樹發新枝”雙輪驅動,著力培育數字經濟、礦業經濟、氫能產業等綠色產業,加快構建現代綠色工業產業體系;
深化“全景吉安、全域旅游”戰略,聚力打造世界紅色旅游目的地、國際知名旅游休閑度假區。
用心澆灌下,吉安金山銀山越來越大。2022年,全市綠色貸款增長46%,萬元GDP能耗、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分別下降4.9%和18.9%,連續10年獲全省高質量發展綜合性考核先進。今年上半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增長48.57%,同比2019年增長39.65%;旅游總收入同比增長40.34%,同比2019年增長29.75%。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吉安,正生動實踐。
文/井岡山報全媒體記者謝炳華